2022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生物》权威解读【文末下载】
初中微课资源推荐 新学期学习必备:
语文微课+各科资源!英语微课+各科资源!数学微课+各科资源!
新学期学习必备:
语文微课+各科资源!英语微课+各科资源!数学微课+各科资源!各科同步辅导,微课视频|知识点,更多的精彩微课,请关注“初中微课资源”!
《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解读
一
课程标准修订的时代背景
1 凸显了中央对教育的顶层设计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遵循教育教学规律,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依据“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时代新人的培养要求,明确了义务教育阶段培养目标。同时,中央做出关于义务教育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和“双减”工作决策部署,要强化课堂和学校教育主阵地作用,必须对教与学的内容、方式、评价等进行改革。
2 彰显了时代发展对教育提出的新要求
《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2011版)》在过去十年引导和推动生物学教育教学改革方面发挥了不可取得的作用,体现了先进的教育理念,但随着社会发展,教育的进一步深化改革的需要及生物科学自身发展需要,也存在了一些与新形势需求不相适应的地方。例如,学段纵向有机衔接不够,课程标准缺乏对“学到什么程度”的具体规定,教师把握教学的深度与广度缺少科学依据,课程实施要求不够明确,生物科学和生物学科教育教学在过去十年中研究取得新的进展和成果未能在生物学课程中补充完善等,必须有针对性地解决这些问题。同时,现行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和其它学科课程标准一样使用了十年以上,根据课程改革自身规律性要求,有必要进行进一步的修订完善。
3 体现了培养适应未来发展人才的新要求
当今国际风云变化,科技发展方兴未艾,网络新媒体迅速普及,人们生活、学习、工作方式不断改变,儿童青少年成长环境深刻变化,对人才的培养提出新的挑战。随着义务教育全面的普及,教育需求从“有学上”转向“上好学”,必须进一步明确“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优化了学校育人蓝图。近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学校教育教学需要打破时空的局限性,如何实现线上和线下相融合的教学模式,这些都需要课程的进一步改革来实现。
二
2011版和2022版义务教育
生物学课程标准的比较
2022版“课程标准”保留了2011版“课程标准”中的课程性质、课程基本理念(新:课程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实施建议(新:课程实施)。新增了“学业质量”,删除了“课程设计思路”,将其部分内容整合到“课程性质”。因此2022版“课程标准”在一级目录中由课程性质、课程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学业质量、课程实施六个部分组。修订后的2022版“课程标准”强化了课程育人导向,优化了课程内容结构,研制了学业质量标准,增强了指导性,加强了学段衔接。
表1 2011版和2022版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文本框架的比较
三
2022版义务教育生物学
课程标准内容的解读
与2011版课程标准中 “面向全体学生,提高生物科学素养,倡导探究性学习” 的课程基本理念相比,2022版“课程标准”中课程理念更新为“核心素养为宗旨,课程设计重衔接,学习主题为框架,内容聚焦大概念,教学过程重实践,学业评价促发展”。新的课程理念在立足坚实的生物学科内容基础上,更加关注培养学生适应未来发展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的核心素养;在课程设置方面统筹安排,注重与小学阶段、高中阶段的的学习能有效衔接、循序渐进、连贯一致:课程内容设计追求少而精的原则,以学习框架为主题,内容聚焦大概念。内容的整合、重建使得以大概念为主题的学习内容结构性、整体性更强,这样的变化有利于学生在主题情境中自主、系统、高效学习;重点强调了“探究”、“实践”在学生学习中的地位,生物学课程重视评价的诊断、激励和促进学生学习与发展的前提下,更突出强调重视探究实践过程的评价。
1 凝炼了“核心素养”课程目标
2022版“课程标准”将课程目标进一步细化成两个方面:“核心素养内涵”和“目标要求”。从“生命观念、科学思维、探究实践、态度责任”四个方面对核心素养的内涵做了具体描述。其中生命观念处于核心地位,科学思维为探究实践提供逻辑规范的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在探究实践中学生的归纳与概括、演绎与推理、模型与建模、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等得以养成与发展,科学探究与科学思维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探究实践与科学思维过程性学习的结果便是生命观念的生成;学生运用生命观念,形成正确的科学态度、健康意识和社会责任;态度责任关系到知识和能力的正确运用,是生物学课程育人价值的重要依据,是对2011版课程标准中“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的综合表述和凝炼提升,核心素养培养目标贯穿整个课程设计。“目标要求”是对学生通过生物学课程的学习,在核心素养四个方面应达到的具体程度的要求,和核心素养高度契合。
2 优化了课程内容结构和要求
根据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综合考虑学生发展的需要、社会需求和生物学发展三个方面,以学科知识内在逻辑为主线,从微观到宏观、个体到群体、多样性到统一性等视角,系统构建课程结构。从总体上看,除内容顺序的调整外,还进行了内容的拆分、合并、删除。从2011版“课程标准”十个一级主题50个重要概念到2022版“课程标准”中七个主题,9个大概念,25个重要概念,88个次为概念的变化,内容进行了精减,学科知识内在逻辑更加清晰。具体见表2。
表2 2011版和2022版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课程内容的比较
从内容结构来看,2022版课程标准选择了7个学习主题,9个概念,其中“生物学与社会•跨学科实践”学习主题与其他6个学习主题构成了完整的课程内容体系。每个主题中的“内容要求”明确了教什么,“学业要求”强调教师教到什么程度,学生学到什么程度,对学生在完成相应“内容要求”学习后在达到核心素养方面的程度提出了具体要求。教学提示部分包括教学策略建议、情境素材建议和学习活动建议,这些内容对教师的教学具有很强的指导性,让教师和学生在教与学的活动中明晰应该做些什么?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必要的拓展和补充。这些的变化都更加有利于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学习主题框架的变化见表3。
表3 2011版和2022版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学习主体框架的比较
3 新增了学业质量
2022版“课程标准”中增加了“学业质量”,提出了具体的学业质量要求。其包括两个部分:一是学业质量内涵;二是学业质量的描述。对学业质量内涵进行了概括,即:学业质量是学生在完成课程学习后的学业成就表现,反应核心素养要求。学业质量描述从“基于真实的生物学问题情境;在与健康和疾病相关的问题情境中;在与生物资源开发和利用有关的问题情境中;在与生物和环境有关的问题情境中;在与生物技术有关的问题情境中”五个方面具体描述,完成课程学习后具体的在达到核心素养目标的成效。学业质量标准为学业水平考试命题及评价提供了重要依据,同时对教学设计与实施、教材编写等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4 细化了课程实施教学和评价建议
2011版“课程标准”中“实施建议”修改为2022版“课程标准”中的“课程实施”,变化具体见表4。
表4 2011版和2022版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课程实施的比较
从教学建议方面来看。2022版“课程标准”中强调制定教学目标体现反应核心素养的要求;2011版“课程标准”中“关注重要概念的学习”转变为内容和教学活动“聚焦大概念”,引导学生主动构建概念,加强概念间的联系,知识间逻辑性,结构化更强;重视运用以探究为特点的教学策略,扩大了2011版“课程标准”中的“实验探究教学”的内涵,鼓励学生主动获得新知,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要求重视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深度融合,在新的时代背景下,采取不同途径和方式的教学,满足不同环境,不同学生的需求。
从教学评价方面来看。新增了“评价原则”,细化了“评价内容”,使得评价坚持素养导向,强化过程性评价,多元评价,评价内容的细化,通过多种评价,及时判断教学目标达成情况,及时反思教与学,优化教与学方式和行为,促进核心素养的落地。同时,增加了“学业水平考试”,对学业水平考试的性质和目的界定及从“命题原则、命题规划、题目命制”规范性的指导,使得教、学、评、考一体化。
从教材编写建议方面来看。新增了“教材编写原则” ,为不同版本教材编写做了统一规范的指导。教材内容选择从“精选基本内容、重视科学实践活动的设计、体现科学、技术、社会的相互关系、关注人文素养培养、具有一定的弹性和灵活性”五个方面,对2011版“课程标准”中相应内容进一步更新与要求。教材内容的组织兼顾大概念之间及生物学科与其它学科之间联系,呈现方式上强调精心设计教材栏目,统一教材体例。
从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来看。2022版“课程标准”在原有基础上进一步强化要求外,强调了教材资源的充分利用,最大限度地发挥教材的育人功能。
新增了教学研究和教师培训。2022版“课程标准”中具体提出了区域教研建议、校本教研建议和教师培训建议,使得研训一体化,为课程顺利、高效实施提供有力的专业支撑。
5 精选了教学和评价案例
2011版“课程标准”附录1中13个教学与评价案例删除了其中10个,在2022版“课程标准”中在原有保留的3个教学与评价案例基础上又新增加了4个教学与评价案例,每个案例后增加了“案例点评”,从核心素养的达成角度进行点评,给一线教师提供了很好的示范作用。同时删除了附录2学习目标的说明,2022版“课程标准”中具体目标水平要求和行为动词的使用,在“学业要求”的描述中有具体体现。
综上,通过对2022版“课程标准”的深入解读,进一步领会其修订意图,其统一了义务教育各学科“课程标准”的整体框架,核心素养为主线贯穿“课程性质、课程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学业质量、课程实施”;从“三维目标”到“核心素养”为目标的凝练提升,中国基础教育逐步从“教书”走向“育人”,彰显了此次基础教育改革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课程变化
一、总体变化
1.删除了“课程设计思路”,将部分内容整合进“课程性质”中。2.课程内容:内容顺序、表现方式、具体要求都有变化。3.增加“学业质量内涵”“学业质量描述”。4.课程实施中增加“教学研究与教师培训”。二、具体栏目内容的变化
(一)【课程性质】
1.针对生物学的影响,与2011版中宽泛的“影响社会、经济、人类生活”的介绍相比,具体阐明了生物学发展迅速,与信息技术和工程技术结合紧密,在人类健康与疾病防治、粮食与食品安全、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产生巨大影响。2.明确指出生物学课程要注重探究和实践。(二)【课程理念】
2.增加了“跨学科实践”的要求,要求学生能过综合运用数、理、化、生、地等学科知识去解决问题。3.课程设计追求“少而精”的原则,从课程内容的整合中可以看出这一原则的体现。给学生以充裕的时间进行主动学习。4.重点强调了“探究”“实践”在学习过程中的地位。
(三)【课程目标】
1.将课程目标进一步细化成两大方面:“核心素养内涵”和“目标要求”。2011版中重点阐述了能力目标方面的要求,而2022版除了目标能力方面的要求外,还对“核心素养”的具体内涵进行了阐述。2.2022版从“生命观念”“科学思维”“探究实践”“态度责任”四个方面对“核心素养”的内涵作了具体描述。要求学生通过学习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品格和关键能力。3.2022版,在目标要求中延续了对基础知识、学习能力、思维的要求,对2011版中有关“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要求,进行拆分和细化,重点要求学生初步具有跨学科实践的能力。对于“社会生活”方面的要求进行了具体的阐述,如不迷信权威、不盲从他人,能以科学的态度进行探究;关注身体内外各种因素对健康的影响;积极参与环境保护实践等,都从十分具体的方面作了阐述和要求。(四)课程内容:由原来的10个一级主题改为7个学习主题:
每一主题分为[内容要求](本主题需要掌握的概念知识)、[学业要求](学生需要达到的核心素养具体要求)、[教学提示](从教学策略建议、情境素材建议、学习活动建议三个方面指导教师教学活动)。(五)【学业质量】
学业质量是学生完成课程学习后的最直观的成效表现,反映出核心素养的要求。从“真实的生物学问题情境”“与健康和疾病相关的问题情境”“与生物资源开发利用有关的问题情境”“与生物和环境相关的问题情境”“与生物技术有关的问题情境”方面具体描述了学生在完成课程学习后具体的成效表现。(六)【课程实施】
1.教学建议方面
(1)与2011版相比,着重强调“教学目标应体现发展核心素养的要求”。(2)在2011版“关注重要概念学习”的基础上,强调了“内容聚焦大概念”的内涵,通过对能解释较大范围的生物学现象的大概念的学习,引领学生主动构建概念,加强概念间的联系,使知识结构化。(3)重视运用以探究为特点的教学策略,进一步扩大了原先“实验探究教学”的内涵,引导学生从真实情境中提出问题,主动获取证据,做出判断,重视探究活动报告的完成和交流。(4)在原先“加强科学、技术、社会相互关系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现代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深度融合”的概念,要求重视运用互联网技术、移动通信技术和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促进学生个性化学习。2.教学评价方面
(1)细化了评价内容,从“课堂评价”“作业评价”“单元评价”“跨学科实践活动评价”“期末评价”五个方面进行了要求。要求试题素材应有利于问题融入真实情境和思维过程,贴近学生生活。试题考查要重视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状况以及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试题要有开放性。(2)重点强调“学业水平考试”,并指出考试成绩是初中生毕业和高一学校招生录取的重要依据。学业水平考试由“笔试”“实验操作考试”“跨学科实践活动测评”三部分组成。考试命题通常包括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素材要选取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社会热点问题、生物科技新进展、生物科学史等,创设问题情境。3.教材编写建议方面
(1)重点强调了要引导学生热爱自然、真爱生命,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文明观念和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理念。(2)指出要符合初中生的知识基础、认知发展水平,注重联系学生生活、学习、思想实际,通过举例、演示、类比等多种形式阐述抽象的生物学概念。(3)教材内容选择则从“精选基本内容”“重视科学实践活动设计”“体现科学、技术、社会的相互关系”“关注人文素养培养”“具有一定的弹性和灵活性”五个方面,对2011版中这一方面的内容进行了具体的阐述和要求。(4)内容组织上要求兼顾大概念之间及生物学科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习题设计要求呼应正文或活动的学习要求,题目类型要多样化,注重设计开放性问题。(5)呈现方式上要求各分册在体例结构、行文风格、栏目设置、排版设计上尽可能一致。4.增加了“教学研究和教师培训”的要求,提出了区域教研的建议和校本教研的建议。
(七)附录
1.教学与评价案例
理解与实践
1.课程性质:生物学的课程特征,包括是什么样的学科,其独特的育人价值和教育意义有哪些
生物学是自然科学中的一门基础学科,是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其研究对象是具有高度的复杂性、多样性和统一性的生物界。
生物学的研究经历了从现象到本质、从定性到定量的发展过程。
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注重探究和实践,以丰富的生物学知识体系为载体,通过多种教学活动展现人们认识自然现象和规律的思维方式及探究过程,反映自然科学的本质。
学习生物学课程有利于学生养成科学思维习惯,形成积极的科学态度,学会学习,提升科学素养,对学生的健康生活,终身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课程理念:生物学的课程设计思路,主要阐述课程的立场、方向和观点
生物学课程理念包括课程的宗旨、衔接、框架、内容、教学和评价六个方面。
(1)核心素养为宗旨
落实立德树人,发挥学科育人的价值,着眼于学生适应未来社会发展和个人生活的需要。
(2)课程设计重衔接
小学、初中和高中三个阶段的学习有效衔接、循序渐进、连贯一致。
(3)学习主题为框架
生物学课程以学习主题为单位构建课程内容体系,每个主题包含若干个生物学重要概念,同时融入生物科学的思想观念、研究过程和方法,此外,设置跨学科实践主题。
(4)内容聚焦大概念
追求“少而精”的原则,优化课程内容体系,提炼大概念,精选学习内容,突出重点。
(5)教学过程重实践
关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实践经历,强调学生学习是主动参与的过程,选择恰当的真实情境,设计学习任务,让学生积极参与动手和动脑的活动。
(6)学业评价促发展
以评价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重视评价的诊断、激励和促进作用,将评价重点放在学生的学习活动,特别是注重对探究和实践过程的评价。
3.课程目标:学习生物学所应该达到的发展水平和最终结果
· 核心素养导向下的课程目标
通过本课程学习而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生物学课程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主要包括生命观念、科学思维、探究实践、态度责任。
(1)掌握生物学基础知识,形成基本的生命观念;
(2)初步掌握科学思维的方法,具备一定的科学思维习惯和能力;
(3)初步具有科学探究和跨学科实践能力,能够分析解决真实情境中的生物学问题;
(4)初步确立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乐于探索生命的奥秘;
(5)树立健康意识和社会责任感,能够强身健体和服务社会。
概念复习
01
生物体的结构层次
概念1 生物体具有一定的结构层次,能够完成各项生命活动
1.1 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1.1.1 一些生物由单细胞构成,一些生物由多细胞组成
1.1.2 动物细胞、植物细胞都具有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等结构
1.1.3 植物细胞具有不同于动物细胞的结构,如叶绿体和细胞壁
1.1.4 细胞不同结构的功能各不相同,共同完成细胞的各项生命活动
1.1.5 细胞核是遗传信息库
1.2 生物体的各部分在结构上相互联系,在功能上相互配合,共同完成各项生命活动
1.2.1 细胞能通过分裂和分化形成不同的组织
1.2.2 绿色开花植物体的结构层次包括细胞、组织、器官和个体,高等动物体的结构层次包括细胞、组织、器官、系统和个体
1.2.3 生物体在结构和功能上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02
生物的多样性
概念2 生物可以分为不同的类群,保护生物的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
2.1 对生物进行科学分类需要以生物的特征为依据
2.1.1 根据生物之间的相似程度将生物划分为界、门、纲、目、科、属、种等分类等级
2.1.2 “种”是最基本的生物分类单位
2.2 根据生物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以及繁殖方式等,可以将生物分为不同的类群
2.2.1 藻类是能够进行光合作用的结构简单的生物
2.2.2 从苔藓植物、蕨类植物,到种子植物,逐渐出现根、茎、叶等器官的分化,植物繁殖过程逐渐摆脱了对水环境的依赖
2.2.3 无脊椎动物与人类关系密切,如线虫动物(蛔虫)、环节动物(蚯蚓)、节肢动物(蝗虫、蜜蜂)等
2.2.4 脊椎动物(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哺乳类)都具有适应其生活方式和环境的主要特征
2.2.5 动植物类群可能对人类生活产生积极的或负面的影响
2.3 微生物一般是指个体微小、结构简单的生物,主要包括病毒、细菌和真菌
2.3.1 病毒无细胞结构,需要在活细胞内完成增殖
2.3.2 细菌是单细胞生物,无成形的细胞核
2.3.3 真菌是单细胞或多细胞生物,有成形的细胞核
2.3.4 有些微生物会使人患病,有些微生物在食品生产、医药工业等方面得到广泛应用
2.4 我国拥有丰富的动植物资源,保护生物的多样性是每个人应有的责任
2.4.1 我国拥有大熊猫、朱鹮、江豚、银杉、珙桐等珍稀动植物资源
2.4.2 可通过就地保护、迁地保护等多种方式保护生物资源;有关野生动植物资源保护的法律法规是保护生物资源的基本遵循
2.4.3 外来物种入侵会与本地的物种竞争空间、营养等资源,进而威胁生态安全
03
生物与环境
概念3 生物与环境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形成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
3.1 生态系统中的生物与非生物环境相互作用,实现了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
3.1.1 水、温度、空气、光等是生物生存的环境条件
3.1.2 生态因素能够影响生物的生活和分布,生物能够适应和影响环境
3.1.3 生态系统是由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与非生物环境构成的有机整体
3.1.4 生态系统中不同生物之间通过捕食关系形成了食物链和食物网
3.1.5 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通过食物链在生物之间传递
3.1.6 生物圈是包含多种类型生态系统的最大生态系统
3.2 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有一定限度,保护生物圈就是保护生态安全
3.2.1 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
3.2.2 人类活动可能对生态环境产生影响,可以通过防止环境污染、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等措施保障生态安全
04
植物的生活
概念4 植物有自己的生命周期,可以制造有机物,直接或间接地为其他生物提供食物,参与生物圈中的水循环,并维持碳氧平衡
4.1 绿色开花植物的生命周期包括种子萌发、生长、开花、结果与死亡等阶段
4.1.1 种子包括种皮和胚等结构
4.1.2 种子萌发需要完整、有活力的胚,需要充足的空气、适宜的温度、适量的水等环境条件
4.1.3 根的生长主要包括根尖分生区细胞的分裂和伸长区细胞的生长
4.1.4 叶芽通过细胞的分裂和分化发育成茎和叶
4.1.5 花中最重要的结构是雄蕊和雌蕊,雄蕊产生的精子与雌蕊产生的卵细胞相结合形成受精卵,花经过传粉和受精后形成果实和种子
4.1.6 植物可以通过扦插、嫁接、组织培养等无性生殖的方式繁殖后代
4.2 植物通过吸收、运输和蒸腾作用等生理活动,获取养分,进行物质运输,参与生物圈中的水循环
4.2.1 植物根部吸收生活所需的水和无机盐,通过导管向上运输,供植物利用,其中大部分水通过蒸腾作用散失
4.2.2 叶片产生的有机物通过筛管运输,供植物其他器官利用
4.2.3 植物通过对水的吸收和散失参与生物圈中的水循环
4.3 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获得生命活动必需的物质和能量,有助于维持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
4.3.1 植物能利用太阳能(光能),将二氧化碳和水合成为贮存了能量的有机物,同时释放氧气
4.3.2 细胞能通过分解糖类获得生命活动所需的能量,同时生成二氧化碳和水
4.3.3 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原理在生产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
4.3.4 植物可以为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提供有机物和氧气
4.3.5 植物在维持生物圈中碳-氧平衡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05
人体生理与健康
概念5 人体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各系统协调统一,共同完成复杂的生命活动
5.1 人体通过消化系统从外界获取生命活动所需的营养物质
5.1.1 水、无机盐、糖类、蛋白质、脂质和维生素是人体生命活动所需的主要营养物质
5.1.2 消化系统由消化道和消化腺组成
5.1.3 消化系统能够将食物消化,并通过吸收将营养物质转运到血液中
5.1.4 不合理的饮食习惯和饮食结构可能导致营养不良或肥胖
5.1.5 食品安全对人体健康至关重要,良好的饮食、卫生等习惯对人体健康有积极的影响
5.2 人体通过循环系统进行体内的物质运输
5.2.1 血液循环系统包括心脏、血管和血液
5.2.2 血液循环包括体循环和肺循环,其功能是运输氧气、二氧化碳、营养物质、代谢废物和激素等物质
5.3 人体通过呼吸系统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
5.3.1 呼吸系统由呼吸道和肺构成,其主要功能是从大气中摄取代谢所需要的氧气,排出代谢产生的二氧化碳
5.3.2 呼吸运动可以实现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
5.3.3 肺泡与周围毛细血管内的血液、毛细血管内的血液与组织细胞进行气体交换
5.4 人体主要通过泌尿系统排出代谢废物和多余的水
5.4.1 泌尿系统包括肾脏、输尿管、膀胱和尿道等结构
5.4.2 血液经过肾小球和肾小囊的滤过作用及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形成尿液
5.4.3 人体可以通过汗腺排出部分尿素、无机盐和水等物质
5.5 人体各系统在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调节下,相互联系和协调,共同完成各项生命活动,以适应机体内外环境的变化
5.5.1 神经系统由脑、脊髓及与它们相连的神经构成
5.5.2 反射是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反射弧是反射的结构基础
5.5.3 人体的运动是在神经系统支配下,由肌肉牵拉着骨围绕关节进行的
5.5.4 人体通过眼、耳等感觉器官获取外界信息,科学用眼和用耳,能够保护眼和耳的健康
5.5.5 甲状腺激素、胰岛素等激素参与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
5.5.6 性激素能促进生殖器官的发育,对第二性征的发育和维持具有重要作用
5.5.7 人在青春期会出现一些显著的生理变化,如身高和体重迅速增加、出现第二性征、各项生理功能增强等
5.5.8 青春期的卫生保健和良好的心理状态有利于青少年顺利地度过青春期
概念6 人体健康受传染病、心血管疾病、癌症及外部伤害的威胁,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医疗措施是健康的重要保障
6.1 人体具有免疫功能,通过计划免疫等措施能够预防传染病
6.1.1 人体能够通过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抵抗病原微生物的侵染
6.1.2 常见的寄生虫病(如血吸虫病、肠道蠕虫病等)、细菌性传染病(如淋病)、病毒性传染病(如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艾滋病、乙型肝炎、丙型肝炎等)是人体健康的威胁
6.1.3 传染病可通过空气、食物、血液、接触等多种途径传播
6.1.4 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和保护易感人群等措施可以控制传染病的流行
6.1.5 接种疫苗能够提高人体对特定传染病的免疫力
6.1.6 某些传染病,如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会对社会、经济和科技发展产生严重影响
6.2 生活习惯与行为选择能够影响人体健康
6.2.1 心血管疾病、癌症等疾病严重危害人体健康
6.2.2 酗酒、吸烟等不良嗜好和吸毒等违法行为对人体健康具有危害作用
6.2.3 药物可分为处方药和非处方药,遵从医嘱、按照药物使用说明合理用药,避免药物误用和滥用
6.2.4 在特定的情况下,人工呼吸、心肺复苏、包扎止血等一些急救方法能减少伤害或挽救生命
06
遗传与进化
概念7 遗传信息控制生物性状,并由亲代传递给子代
7.1 生物通过有性生殖或无性生殖产生后代
7.1.1 睾丸和卵巢可分别产生精子和卵细胞,卵细胞受精后形成的受精卵能够发育成新个体
7.1.2 生物可以通过有性生殖或无性生殖繁殖后代
7.2 生物体的性状主要由基因控制
7.2.1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7.2.2 基因是包含遗传信息的DNA片段,随配子由亲代传给子代
7.2.3 基因位于染色体上,人的性别是由性染色体的组成决定的
7.2.4 生物的性状是由基因组成和环境共同决定的
7.2.5 遗传信息发生改变可以引起生物变异
7.2.6 杂交育种、转基因等技术促进了农业发展
概念8 地球上现存的生物来自共同祖先,是长期进化的结果
8.1 地球上现存的生物具有共同祖先
8.1.1 生命最有可能是在原始海洋中形成的
8.1.2 化石记录是生物进化的直接证据
8.2 多种多样的生物是经过自然选择长期进化的结果
8.2.1 遗传变异和环境因素的共同作用导致了生物的进化
8.2.2 生物的进化总体上呈现出由简单到复杂、由水生到陆生的趋势
8.2.3 人类和现代类人猿都是由古猿进化而来的
07
生物学与社会●跨学科实践
概念9 真实情境中的问题解决,通常需要综合运用科学、技术、工程学和数学等学科的概念、方法和思想,设计方案并付诸实施,以寻求科学问题的答案或制造相关产品
9.1 模型制作类跨学科实践活动:针对特定的生物学内容,运用生物学、物理、技术、工程学等学科概念,以及“结构与功能”“尺度、比例和数量”“系统与模型”等跨学科概念,选择恰当的材料,设计并制作模型,直观地表征相应的结构与功能,提升探究实践能力
9.2 植物栽培和动物饲养类跨学科实践活动:植物栽培和动物饲养可以综合运用多学科的知识和方法,考虑“结构与功能”“物质与能量”“因果关系”等跨学科概念,设计恰当的装置,以满足生物生长的需要
9.3 发酵食品制作类跨学科实践活动:发酵食品的制作可以运用传统的发酵技术来完成;发酵食品的改良需要好的创意,运用多学科的知识和方法,从发酵的条件控制、装置的改进、食材的选择等方面不断尝试。
第一步:点击进入,关注“初中微课资源”
第二步:回复关键词:课程标准
(温馨提示:公众号底部回复“课程标准”,口号一定不要错哦!)
(回复关键词位置如下图所示)
若喜欢本文,敬请转发
若喜欢本文,敬请转发
曾经的曾经,我在出去登山玩的时候,碰到了一位手艺人制作的竹筒,样式很漂亮,可是又想到我是在登山,背着太沉,反正下山买是一样的,于是就没买。可是下山的时候却又不经过了那里,有些时候我们错过了,就真的错过了。 请不要再错过每日的阳光,不要忽略身边的精彩,赶快关注公众号,这里有我们也有你。初中微课资源,我们每天都在!
●●● END ●●●
1-9年级各科目资料汇总
部编版7-9年级历史下册全套微课视频人教版8—9年级上下册物理微课视频中小学各学科全册电子课本汇总目录7—9年级各学科辅导视频资料链接中小学生作文写作方法共72集
课外综合知识积累:别忘了文末【点赞】 和【在看】 哟
点击阅读原文,关注我获取更多资料!
别忘了文末【点赞】